图书进商场曾一度是业内人士的热门话题,但近来,那些振奋人心的报道渐疏,图书退出商场的消息却不时传出,它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思考:商场书店何以潮起又潮落了呢?
在商业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,商家不断更新经营手法,引进商业文化则是其中一招。在商场购书者多为非目的性读者,所以商场书店的供货多为儿童读物和应时的畅销品种,这与专门书店的备货品种显然不同。但遍布街巷的更为便捷的书摊书亭,其销售对象也如商场书店,备货大同小异,它们的大量出现使之客源分流,着实抢走了商场书店不少生意。虽说商场书店中仍然是读者熙攘,但要维持商场高昂的租金,非得十二分的火旺不可。
一些书店是在商厦开张之始为撑场面而优惠招商而来的,但随着商场知名度的提高,经营状况的好转,起初的种种优惠承诺也被条条食言。如太原市金海岸超市中的书店,开业之时在商场的二楼,后被移至顾客相对较少的三楼,原址则让位于效益更好的商品,最后这家书店在无利润可言的惨状中只得退出阵地。太原市二轻商场中的书店初设于商场入口处,后被移至难觅踪影的商场后部时,日销售额由千余元降至几十元,因而出现了亏损,再加上冷不防上涨的租金,使这些书店的微利保本经营雪上加霜,最后只得虎头蛇尾地收场了。
一些知名度高、经营良好的所谓大店名店,常常是各路书店争抢地盘的中心,为支付高昂的场地费,有的书店主便开始打那些高折扣盗版书的主意,打那些品味格调不高的灰色出版物的主意了。通过合法的手续,非法的出版物、非法的经营便如此堂皇入室、沐猴而冠了。在一片责怪声中,商场书店有苦难辩。还有的商场待仓促上了这叶木舟,方知图书经营绝不同于一般商品,其出版者分散,出版品种庞杂,选择稍有不慎便是一堆陈色库存。有的商场书店虽为某些专营书店的支出机构,有的还是连锁店,大批量进货赢得了高折扣,专门经营培育了专业人才,所以尚有微利可赚,但对于偌大一个商场来说,并不屑于图书营生的微利,或只是将商场书店作为一种文化点缀,一种情调设置罢了。
商场书店不可能不与其他商品混堂经营,但如何将图书经营与别的商品买卖有机地结合起来呢?经营文房四宝的文具柜台上销售书法国画图书,寓乐谱于乐器柜组,有关计算机方面的书籍摆置于电脑摊位,少儿读物归到玩具柜架,若是这样则可相互促销,共同获益,不过这需将图书按类配制,分散经营,就目前商场书店的经营属性而言,要达到这样的服务水准,尚有距离。
在英国,商场书店的市场份额已占到其国内总销售的10%。90年代,美国有15%的独立小出版社其营业额的35%是通过公园商店、计算机店、礼品店完成的。而国内畅销书的大部分却是通过地摊、书亭销售的。国外畅销书的70%以上要通过商店、超市销售,少了他们的订单,没有哪家出版社敢贸然推出一部畅销书。畅销书的时效性决定了其不宜长期阅览,不宜成为收藏品,又由于其平民色彩,决定了它应是廉价的、简装的。近年来的图书持续涨价着实吓跑了众多收入尚不丰厚的读者。从前,一些出版社在出版“豪华本”的同时,还另行一套装帧俭朴、编排紧凑,且价格较低廉的“农村版”、“活页装”,在出版这些版本时,国家政策曾予以扶持,其在当时的城市也颇有市场。或许由于目前商场图书销售所占比例还微不足道,出版单位尚未将其考虑到市场因素中来。但出版适于商场销售的书籍,出版适于读者俱乐部邮购的书籍,将是国内出版业在不远的未来必须面对的课题。商场书店的正规发展、规模营运,最终有待于“商场书店版”的大量出现。在国外,便携式的36开“口袋本”,因其适应了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而流行不衰,它是商场书店、地铁书店摊位上最为常见的一类,而国内业者只是在出版诗集时,移植了它,使其具有了中国特色,但这无疑还远远不够。